在那電光火石的一刻,我心裡知道,就是他了….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
 


我最常在書店裡尋找一見鍾情的對象,我的眼光很準,往往手到擒來,在那電光火石的一刻,我心裡知道,就是他了
….!但這樣的對象可遇而不可求,有時並不容易找到。穿梭在一排排有著繽紛封面的書籍中,我的眼睛迅速橫掃週遭,到底能讓我一見鍾情的目標在哪裡?平凡庸俗者太多,出眾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太少,尋尋又覓覓,我已經飢渴了大約一個多月之久,這令我感到焦慮。前天我又到書店,心裡隱約有預感,馬上會找到它,果然,在那一排排書裡,我看見The Kite Runner --- 「追風箏的孩子」,心底立刻升起一股激情,是的,就是它了!我捧著它,飛快地付賬跑回家,花了兩個晚上與它廝磨,看完最後一頁我深深地噓了一口氣……「啊!」它果然沒令我失望!


 

 
我嗜讀,從小就是。好多故事書都一讀再讀,閱讀帶給我無與倫比的樂趣,有個老掉牙的形容詞
--- 書本是最好的精神食糧,當我閱讀一本高潮迭起的好書,感覺真像在「吃」它,第一次讀通常都是狼吞虎嚥,因為太受吸引、太想知道結局是什麼,於是大口吞吃,迫不及待地把整個故事消化完畢;第二次第三次反覆閱讀,就細嚼慢嚥,慢慢品嚐每一個情節的鋪陳轉折。

 

 

對於書本,我的直覺很準。通常在書店行行列列的書陣裡,看看書名、作者、封面,一下子就能找到令我鍾情的對象。我其實不太能接受書本越來越像一般商品的行銷方式,在我心裡,好書是與眾不同的珍寶、怎能像雜貨用品一樣地推銷叫賣?然而書畢竟是要賣的,於是書的封面越來越花俏炫奇,書名越發地討你注意、書腰上的大字更再再用力的告訴你:非看不可、某某作家大力推薦、作者繼XXXX後又一力作、…..。但這些我都不看,我憑直覺,在眼花撩亂的宣傳文字裡挑出第一眼就讓我看對眼的作品。The Kite Runner是個例子,而它果然沒令我失望,一開始就無法釋手、高潮更在全書的一半就來了,儘管後半部的情節和最後結局讓我感到有些刻意安排,但無損於這本書驚人的魅力,更何況,這是作者初試啼聲的第一本小說。

 

 

The Kite Runner讓我想起去年在紐約的艷遇。那時我在曼哈頓的Border書店等人,在殺時間的漫長過程,一眼相中了Life of Pi這本書,霎時讓我終止了等待中的胡思亂想,一口氣看到七十多頁,直到等待的人來了才放手。回台灣以後,我深深懊悔那天怎麼沒買那本書,那些未完的情節一直在我腦海打轉猜想,幸運的是,很快地在台北看到中文版,我如獲至寶地帶回家,吃掉它,書裡豐富的異國文化和意想不到的情節讓我著迷不已。





對於書,我是個多情種子,每個時期的愛戀對象都不太一樣。最近對自己不太熟悉的國度特別感興趣,像The Kite Runner對阿富汗的今與昔有令人嘆息的刻畫、Life  of Pi是印度小男孩的生命驚奇歷程、而我曾在部落格裡推薦的「我在伊朗長大」,顧名思義,則是伊朗的故事。

 

 

有一陣子我愛上了日本作家的作品,像新井一二三,清新雋永的文字讓我一讀再讀、村上春樹的小說好、散文也很讚,如「遠方的鼓聲」、「邊境近境」等,我反覆閱讀,像沉溺於萬種風情戀人的懷中,每一次都給我不同的感受與樂趣;還有村上龍、大江健三郎、三島由紀夫、川端康成….,文采殊異,但每一位都是說故事高手。陳文茜曾在一次專訪談閱讀,表示日本小說的文字不夠好,但我覺得日本小說裡有種特殊的氛圍,淡淡的、有時又是如此堅持的、似乎是一種專屬於日本的氣味,叫人一旦愛上了,捨不得放手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又有一個時期我莫名地喜歡英文小說,那時只要去紐約,一定鑽進Barnes & Noble Border,埋首尋找好看的小說。一度迷上了寫過Joy Luck Club(喜福會)Amy Tan(譚恩美)、也狂愛過Anne Tyler(最為台灣人知道的作品可能是The Accidental Tourist)。那時只要在書店裡找到他們的最新作品,就欣喜若狂,像發現寶貝一樣的雀躍不已…..



    WHAT'S BEHIND THE DOOR? 

 



感謝作家們的才氣,在我平凡的生活另闢了一個異想世界。過兩天我要再啟動我的心靈小雷達,在繁花盛開的書店裡,繼續尋找驚喜。期待下一次的一‧見‧鍾‧情。






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別忘了按一下「推薦本文」和上方的「推薦本版」哦!謝謝!